70岁的老酒师袁仲华,带领身着布裤褂子的年轻们,开始下窖烤酒。没有机器,几乎没有铁制工具,蒸粮bob综合体育平台登陆、摊凉、下粮、封窖、起窖、蒸酒,一切靠人工。不一会,小高粱刚蒸出来的香气、粮食发酵的香味、蒸酒的酒香,弥漫空气之中,醉入心脾,梦回昔年!
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酿酒方式,被称为“茅香老手艺”传统技艺,在工业文明、商业浪潮的冲击下,袁仲华和他的小窖大道酒庄,成为仅存的沧海遗珠。
茅香老手艺的历史,源自茅台镇三大烧坊——荣和、成义和恒兴。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,参会的荣和烧坊与成义烧坊,带着酱香白酒远渡重洋。琼浆玉液装进本地特色的酱红色土陶瓶,以猪血泡密封,平平无奇,毫不起眼,被陈列在博览会人迹罕至的农林馆。
眼看无人问津,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急中生智,智摔酒坛,一时间酒香四溢,引来评委关注,茅香老手艺酿造的酒因此夺得博览会金奖,就此蜚声中外。这便是著名的“智掷酒坛扬国威”。
奠定江湖地位后,以三大烧坊为根基,茅香老手艺成为国粹,逐步开枝散叶,延展出很多脉络,成就许多主流的酱香酒坊、酒庄、酒厂,上世纪七十年代尤为风靡。
谈到茅香老手艺的发展,就不得不提一代宗师王绍彬。王绍彬是一个典型的“苦孩子”。自幼父母双亡,8-10岁讨饭为生,12岁当佣工,稍长为人做长工。1930年,王绍彬进入荣和酒坊做烤酒工人,在那里,他学习到正宗的茅香老手艺酿造技法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绍彬于1951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,从酒师至车间主任,再到副厂长,终老在酿酒岗位上,因其吃苦耐劳与卓越贡献,1958年,王绍彬获得全国劳模称号,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的接见。
在茅台镇,“王绍彬”三个字是高山仰止,亦代表着茅香酒酿造的最高技艺。其品行更令人尊敬,当许多酱香酒走向重产量轻质量,对传统手艺进行演化之时,他力排众议,主张坚守传统工艺;一些老酒师固守门户之见,他却广带学徒,把多年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新生力量。
袁仲华正是王绍彬的学徒之一,他于1972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。从小过惯苦日子、挨过饥荒的袁仲华非常肯干,常常一人顶五个人的班。同是劳苦出身,当时已是副厂长的王绍彬被其干劲打动,闲时,他会指点袁仲华一二,慢慢地,俩人便以师徒相称。
因着师徒关系,袁仲华经常到王绍彬家串门,喝师父用茅香老手艺酿出来的老酒,俩人感情日益增进。王绍彬晚年生病时,他的家在酒厂对面山上,都是袁仲华背着他走过蜿蜒的山路,送他回家。
与袁仲华同一天进入茅台酒厂并且在同一车间工作的徐江怀回忆说:”王绍彬老厂长1980年后身体就比较不好,袁仲华基本上很多时间都在陪他,因为王绍彬住在山上,袁仲华每天都要把他从家里背到医务所去打针、输液,然后又把他背回去,羊肠小道走了很多次,一直到1984年(王绍彬)去世,都没有间断过。“
晚霞映山红,羊肠小道上,师徒二人走走歇歇,聊生活,谈酿酒,期间,王绍彬将茅香老手艺的诀窍,全数传授给了徒弟。”他们的关系可以说胜过师徒,就像父子一样。”比袁仲华晚一年进入茅台酒厂的冯文杰回忆说,“王绍彬老厂长很喜欢袁仲华,毫无保留地将茅台酱香白酒工艺教给了他。”
“茅香老手艺的核心特点,总结起来就是小窖、纯手工、超低水分和藏养十年。”袁仲华介绍说。作为传统技艺,茅香老手艺的要求非常严苛。为了粮食疏、松、轻,又更利于发酵,必须是小窖;为了避免机器带来异味,必须是纯手工劳作;为了保障口感细腻、优雅,酿好的酒必须藏养10年以上。
其工艺的核心技术是39%的超低水分,这是指润粮(酿造白酒过程中,原料蒸煮前加入95C的水,使高粱颗粒吸收适量水分的工艺)时,100斤高粱加39斤95C的水,而现时行业标准超过52%。通过控制好39%极限低水分,出酒率虽少,但酒中的香气成分比重大,所以茅香老手艺酿造的酒酒体特别厚重丰满,酒香浓郁纯正。(注解:52%水份,5斤粮食产出1斤酒;39%超低水份,6.5斤粮食产出1斤酒)
对于工艺近乎吹毛求疵的要求下,茅香老手艺酿造出来的酒,一开瓶便满屋流香,甚至空酒瓶放到一年后,打开瓶盖仍是香气扑鼻。口感则非常醇和,回味丰满,酒后依然香气馥郁,萦绕唇间,品质可谓极致。
带着宝藏式的传统技艺,改革开放后,袁仲华辗转各大酒厂,博采众家所长。随着酱香酒越来越风靡,追求机械化、规模化、高回报的做法成为主流,坚守传统手艺的酒师和酒企越来越难生存,茅香老手艺更像是传说中被遗失的图腾。但,袁仲华谨记王绍彬的嘱托,“师父常常跟我讲,茅香老手艺是顶尖技艺,是明珠,不能丢。”
此后数十载,袁仲华以匠人之心,遵循着师父遗志,成为茅香老手艺仅存的守护者。”王老厂长去世前,袁仲华也跟我讲过王绍彬担心茅台酒的工艺无法传承下去,希望他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。在茅台这个地方,工艺的传承,袁仲华是做得相当好。“徐江怀赞叹道。
也正是因为对传统技艺的坚持,奠定袁仲华的大师地位,酿出来的酒深得客户喜爱。可随着年岁渐长,有个问题令袁师傅越来越焦虑,“用这个工艺酿酒,费心力又重体力,很辛苦,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从事体力劳动。”
除了找不到传承人,袁仲华创业也难有太大起色。不能用大窖,意味着在寸土寸金的茅台镇建酒厂的性价比很低,投入很大,产量却很少,并且茅香老手艺对酿酒周期和存放时间的要求,意味着回报很慢,从盈利角度来说,显然这不是一门好生意。
2005年,袁仲华的守护之路终于迎来转折点,他偶遇前来茅台镇寻酒的广东人谭文兴,后者是广州市天河区工商局负责打假工作的公务员,却在1999年被假酒所害险些丧命,从此走遍大江南北找一瓶好酒。相似的使命感令两人一见如故,畅谈4个多小时后,谭文兴拜袁仲华为师,并辞官下海,钻进深山,一边学艺,一边负责经营,销售师父的老酒保障生存。
2013年,机缘巧合下,师徒俩遇到另一位富有使命感的贵人——民族企业家、蒙牛创始人牛根生。此时牛根生已经退出商界,专心做慈善,他被茅香老手艺酿造的美酒吸引,更被袁氏师徒守护传统技艺的决心深深打动。
2014年1月1日,牛根生携手4位商界大佬,许下“守护濒临失传的茅香老手艺,为炎黄子孙留一瓶好酒”的愿景,以公益的方式加入,小窖大道酒庄正式成立,寓意茅香老手艺像钻石一般珍贵,永远流传。同时招募了一大批年轻,大力培养新一代酒师。除了工艺,王绍彬的精神品质,也得到了传承。
昔日袁仲华身背王绍彬的羊肠小道,已经修建成宽阔的公路。从袁仲华和谭文兴不忘初心的独行,到“小窖大道”的崛起,证明只有匠人肯坚守,企业有初心,小窖才能出大道,民族的文化技艺才有魂!